热点关注
您的位置: 首页 > 行业动态 > 热点关注 > 内容
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(二)
文章来源:    发布时间:2019-03-04 09:19:14  点击:

中药材生产种植需规范提速

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灿烂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历史沉淀的结晶,是现今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。当前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,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,必须加快发展中医药等健康服务业。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,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。

但道地药材资源无序开发、品种创新不足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,影响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。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中药材生产种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。

 

一、中药材生产种植存在的问题

1、道地药材向非道地转移

道地药材源自特定产区、具有独特药效,需要在特定地域内生产,才能保证其优良的品质,这是五千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的规律。大量验证表明,一旦改变其生长环境,药效往往就不行了。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,必须经过三代繁殖,并验证其疗效可靠、安全才算引种成功(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,第二代的种子再种第三代,直到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),才允许移植。

 

但也有些药材的产地是需要不断转移的。比如“地黄”又叫“生地”,即必须在生的地方种植才行,种过地黄的地块三十年内都不能再种地黄。所以地黄的产地由河南焦作首先转移到山西的芮城、临猗、万荣,后又转移到了曲沃、襄汾、洪洞。近年小浪底水库“控黄限流”,使温县、武陟、孟州又出现了大片的黄河滩涂,才使地黄得以荣归故里,要不焦作地区早就没地可种了。还有万荣、临猗和陕西大荔、合阳,也是又出来了很多的黄河滩涂,地黄才有了新家。但地黄的加工与集散仍然多在河南省武陟、温县和山西省襄汾、荀董。
 

还有三七、人参、丹参、桔梗等多种药材,虽不像生地那样禁止重茬,但若重茬再种则品质下降非常明显,病虫害也异常的多。三七、人参在克服重茬连作问题上,很多科研部门没少研究,但效果甚微。

 

还有丹参,历史上豫西是丹参的道地产地,后来转移到陕西商州,但山东莒县后来居上,现在也无地可种向外转移到了山东新泰,河南渑池是豫西丹参道地产地,因为有很多红土地,种出的丹参颜色红、含量高、根条直。去年渑池一个县种植了5万亩,一跃成为丹参种植大县。

当前的现状则是:农民种植药材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赚钱,而不是以重质量保疗效为目的;完全是什么赚钱种什么!市场需求什么种什么!适宜道地药材种植的产区不去规范种植,非适宜种植区则盲目引种、不断扩种;关键是没有人去研究每种药材怎么种植才能保证品质,从而造成药材品质下降、药效与道地性丧失。无序失控的市场指导种植,问题越来越多。中药材自身已经有病而且病情严重,用来治病救人岂能药到病除?

 

2、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

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仍然是小农经济、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阶段。因为药材种植费、工时费收益差,种一年也收入不了多少钱,远不如外出打工,所以经济发达的地区不去干,交通便利的地区没人干,当前还是在贫因地区与偏远山区种植最多,所以药材种植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是常态、是必然。

比如浙江的元胡早已转移到了陕西城固;山茱萸转移到了河南西峡;白术到了亳州与湖南;浙江太子参由福建柘荣引种到贵州施秉;红花由河南不断往西转移,现在主产地是新疆塔城和伊犁;党参历史上是山西上党,现在是甘肃岷县、渭源、陇西;板蓝根由河南到陕西,又到甘肃民乐,现在又有黑龙江大庆;这些都是佐证。还有茯苓则是那里有松木资源就住那里去,大别山到靖州再到云南普洱等地。

 

如要确保中药材基原纯正,就必须坚持只在道地产地种植道地品种的原则,也可少量试种,提倡种植恢复原生态、仿野生、顺其自然。逆境出品质、顺境出产量,不能只追求效益而不顾品质,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出来的药材质量自然是参差不齐,难以达到统一标准、难于规范与提升。虽然近年贫困山区政府已经把种植药材,作为“脱贫攻坚”的重要项目推进,但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并不容易,再加上药材价格不稳,种的时候是“宝”种出来了是“草”,政府也无能为力。
 

3、种子种苗无人规范与监管




友情链接